她的心绪不?住地怦然迸坠着,感受到自己的耳根肌肤,仿佛历经沸水烹煮,正在逐渐变得滚热,这一份滚热的烫意,漫过她的耳根与耳廓,进而是漫延至她的下颔与颈部?肌肤,潜入自己的骨髓,在骨缝之?中陷入一场绵延的颤栗。
甫思及此,温廷安原本沉落在低谷之?中的心绪,一霎地复又?明媚旷朗起来,她将温廷舜所呈送的书信,放置于漆纹木匣的最底下,将方才掬出来的一沓情信叠放其上。
欣赏完了他的字体,再去观摩这一封信札的内容。
?风,因缘际会之?下,温青松吩咐温廷舜来手把手教她写好。也是在温廷舜躬自授她以习字之?道时?, 温廷安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见识到了温廷舜的字,可以好看到人神共愤的程度。
可能是因为温廷舜不?喜欢分别或是煽情的场景,大半年前,他被调遣去漠北之?地,离开的那一日?,她没来及见他,因为他提早数个时?辰就离开了洛阳。
她决定等到九日?之?后,去冀北见他的时?候,就将这些?盛装着书信的漆纹木匣,赠送给他。
温廷安心律怦然,她将匣盖重新遮掩在匣身之?中,再仔细地落锁。
处理好了自己薄发的感情与情愫,在目下的光景之?中,温廷安还?有一些?较为重要的事要去做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是温廷安在前世今生之?中,第?一回收到情信。
温廷安将这一沓信札,从长匣之?中掬了出来,逐一分拣。
除了处
但在目下的光景当中,他所书写的满篇瘦金体,那一副昂藏、清棱、峥嵘、遒劲的笔势,被一种温柔且缱绻的气势所软化,一种朝内收持的、克制的力道显像了出来,一切锋芒均是得到了很好的糅合。
她拂袖沉腕,静缓地,将蒙覆于纸牍之?上的尘霭细细拭去,原本影影绰绰的、列躺于纸牍之?上的文?字,一时?之?间,从经年累月的蒙尘之?中逐渐显像出来。
他写完信札,搁藏于她簟枕之?下,迩后离开,连分别的机会也不?留给她。
这个闷油瓶啊……
温廷安将这一封纸牍,反反复复地观摩很多遍,每一回去品味纸牍,都能品味出不?一样的味道。
那个时?候他还?是少年面目, 行止矜贵持静,他所书写的字,亦是一脉相承,完美地继承了他的风仪,字锋峥嵘,衬出一片毓秀冷隽的骨魄,每一笔横折撇捺,亦皆是清棱见骨,十分契合温青松生前所强调的大器之?风。
这一篇情书仿佛摹写过数十成百个日?夜,今朝毕其功于一役,厚积薄发了出来,毕竟,短短的一千字小文?,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。每一句话,俨似历经过反复锤炼、推敲、斟酌,最终变成了呈现在她眼前的模样。
这个少年刚刚过渡成了男子,可能是生平第?一回给心悦之?人?写信,他不?再是锋芒毕现,悬腕行书之?间,难免添了一份赤子的憨赧、稚拙以及忐忑,温廷安能够明晰地看出,温廷舜所书写的字,与畴昔相较,发生了一些?幽微蒙昧的变化,这便?是弥足耐人?寻味的一桩事体。
她上下细致地顾眄一番,这是一封情意浓郁但极其克制的信,纸牍上的墨汁,平心而论,并?没完全?干透,因于此,她可以推定,此一折信札,并?不?是他提早就写好的,而是趁着她歇下以后所写。
晌久,她才反应过来,温廷舜难得在洛阳待了一些?时?候,她忙着忙着,竟然是忘了将自己近大半年以来所书写的情信,去递呈给他了,他都给她写了信,但是她竟然没有及时?去给他,她所给他写的信。
——为何不?趁着能够去赴冀北之?地的功夫,将这盛装着诸多书信的木匣,递送给他呢?
温廷安用一份纸牍,紧紧遮掩住了自己的下半张面容。
都说见字如晤,温廷安一错不?错地注视着温廷舜所书写的文?字,可以想象的到他写一封信札时?的面目。
一种懊悔之?意,瞬时?攫中了温廷安,一抹翳影覆照住了她整个人?,她一记鲤鱼打挺,自床榻上快然掀身而起,搴开书屋的长帘,端坐在杌凳上,打开了书案之?下的一个规整的漆木镂纹长匣,揭开了匣盖,里头是一沓书写满了文?字的信牍。
温廷安以手撑颐,薄唇禁不?住地轻抿成了一条绵延的细线。
指不?定两人?在冀北相逢之?时?,会是一个更好的送信时?机。
一个心念在不?经意之?间,取代了先前的懊丧之?意。
这一封信前篇交代他的离开,中间是叙说他会在漠北赈灾,他说得很具体,具体到了每一个步骤;到了后面的篇章,则是与她相约在冀北之?地,以九日?为期;末尾落笔之?处,他用极其克制的笔触,来倾诉对她的牵念。
她很少会有感到羞赧的时?刻,但在今时?今刻当中,看着温廷舜所递与自己的这一封信札,她殊觉自己的指尖、耳根、下颔、颈部?,皆是蔓延上了一阵沸炽的烫意,身子骨将燃欲燃,仿佛要烧起来似的。